招生就业

2025年教育学院(师范学院)本科招生手册

时间:2025-05-15 点击数:

招生咨询老师:戴老师

咨询电话:0769-22862629

学院官网:https://sf.dgut.edu.cn/

教育学院(师范学院),于2016年7月由师范学院和体育系合并而成。师范学院,其前身为1932年成立的原东莞师范学校,已有九十多年的办学历史。体育系于2003年始设本科层次专业。

教育学院(师范学院)下设教育系、体育系、音乐舞蹈系,一个公共体育教学部,一个体育实践教学中心。其中,教育系设有教师教育教研室、中文教育教研室、教育实践与实训教研室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研室;体育系设有大球教研室、小球教研室、综合教研室;音乐舞蹈系设有艺术理论教研室、舞蹈教研室、钢琴教研室、器乐教研室和声乐教研室。

学院现有小学教育(师范)、汉语言文学(师范)、音乐学(师范)、舞蹈编导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五个专业,其中小学教育(师范)专业开设数学方向。学院拥有一批学科背景多样,学术视野开阔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03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7人;博士学位教师20人,硕士学位教师58人;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2人,省级普通话测试员1人;包括国际健将各等级运动员39人。学院重视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与国内外多所高校建立了学术联系,常态化地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学院狠抓教学质量,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工作,致力培养“勇于担当、善于学习、敢于超越、知行合一”的教育研究、实践、管理人才,构建具有创新特色的先进学院。


小学教育(师范)专业

小学教育(师范)专业是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已经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参照国家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制定和实施《小学教育(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立足东莞、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建设以专业为基础的跨学科课程体系;与周边优质小学共建省级示范性校外实践教育教学基地,促进学生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了“应用”和“创新”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特色。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连续几年就业率均在99%以上。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定“性”在师范,突出师范性和实践性,注重教育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定“向”在中小学,立足于东莞,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创建一个能够主动适应新时代优质基础教育需求的中小学语文教育专业体系;定“格”在本科,高起点高规格培养高素质的中小学师资。根据国家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和“终身学习”的课程建设和改革原则,调整理论类课程门数和学时,提高实践类课程所占比重;对教法类课程进行系统整合,突出实训的重要性。将课内的实践教学与课外创业创新活动等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年来录取分数逐年提高,毕业生供不应求,获得用人单位一致好评。


音乐学(师范)专业

音乐学(师范)专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党的文艺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知行合一,立足东莞,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适应当代基础教育改革和音乐产业发展需求,培养政治素质过硬,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艺术素养,具有一定教育教学与研究能力,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能够在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培训机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高素质音乐教育工作者,以及在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相关单位胜任文艺管理工作的创新应用型音乐人才。本专业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实训课与舞台实践结合,将毕业论文与专场音乐会结合,通过课程改革,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应用型人才培养,开展各具特色的乐团、合唱团活动,将课堂向社会延伸,在艺术实践中使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达到“一专多能”。近些年毕业生大多分布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企事业单位艺术管理等专业相关领域,并逐渐成为骨干人才。


舞蹈编导专业

舞蹈编导专业坚持知行合一、立德树人,旨在培养勇于担当、善于学习,适应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发展需求,具有一定编创与研究能力,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较强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本专业以系统的艺术实践类课程学习为主,辅以大量的舞台实践,使学生以完整的艺术文化知识为依托,结合粤港澳大湾区丰沛的文化活动和演出,引领学生了解艺术学科发展前沿和动态,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类型学科交叉的“融合力”,锻造学生融会贯通的“粘合力”,使学生能够在教育界和文化界及各文艺企事业单位、社区、社服机构中从事编导、表演、活动组织、教学和文艺管理等工作,成为一名高素质应用复合型文艺人才。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坚持知行合一、立德树人,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社会体育素养,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达到“一专多能”,勇于担当、善于学习、敢于超越,能够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大众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体育产业经营开发、教育各阶段的体育教学以及社会健身指导工作,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富有人文精神的应用型创新体育人才。本专业在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大湾区融合发展和新文科建设的宏观背景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精心设计课程和培养实施方案,实现培养目标、培养理念和课程体系的一体化设计,为区域体育市场培养具有现代人文精神和多元文化视野的体育教育教练和复合型体育产业人才。


专业介绍

专业名称

主要课程

就业方向

毕业生就业单位

小学教育

(师范)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人工智能、教育统计与SPSS数据分析、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班级管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研究方法、家庭教育学、科学概论、教师口语、三笔字、美术基础、音乐、现代教育技术、人工智能、教育创意实践等。

可在基础教育单位从事数学等学科教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主要服务于小学、教育管理机构、教育研究机构等。

东莞市东城第一小学、东莞市南城阳光第八小学、东莞市万江中心小学、东莞市长安镇第二小学、广州市南沙区金沙学校、深圳市龙岗区教育局、佛山市高明区教育局、珠海市香洲区教育局、惠州市惠城区教育局等。

汉语言文学

(师范)

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美学原理、中小学语文教学法、教育学、心理学、教师口语、三笔字、美术、舞蹈、音乐、现代教育技术、岭南文化实践、教育创意实践等。

可在中小学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在企事业胜任文秘和文化管理等岗位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东莞市塘厦初级中学、万江第三中学、珠海市金湾区外国语学校、东莞市常平中学、广州市天河区华阳小学、广东实验中学荔湾学校、东莞市阳光第九小学、东莞市万江第二小学、东莞市常平中心小学、东莞市东城第一小学、广州市南沙区教育局、广州市白云区教育局、深圳市坪山区教育局等。

音乐学

(师范)

基本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声乐、器乐等基础课程、音乐美学、作曲理论、音乐史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钢琴即兴伴奏与弹唱、合唱指挥、形体与舞蹈、电脑音乐制作、舞台实践、合唱团及乐团实践实训等专业骨干课程。

可在中小学、艺术教育培训机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在国家机关、企业单位和其他事业单位胜任文艺管理工作。专业对口率较高,大部分学生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工作。

深圳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深圳市龙华区教育局、东莞市松山湖清澜山学校、东莞市松山湖实验小学、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盐步初级中学、东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东莞市松山湖文广中心等。

舞蹈编导

舞蹈概论、舞蹈结构法、民族民间舞素材、现代舞基础、单双三编舞技法、中国古典舞、群舞小品编创、舞剧编舞技法、舞蹈基训、舞台实践、剧目实训、中外舞蹈史、舞蹈服装与设计、音乐类基础课程、电脑音乐制作、舞蹈作品赏析等。

可在文化机关、广播影视部门、社会文艺团体、科研单位、中小学校、艺术培训中心等相关单位担任编导、表演、教学及艺术管理等工作。

2020年开始招生,东莞市常平青少年宫、东莞市沙田第三小学、东莞市大朗镇三星小学等。

社会体育

指导与管理

体育概论、运动心理学、体育管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产业经济学、匹克球、运动解剖学、运动营养学、运动生理学、幼少儿体能训练基本动作与游戏设计、篮球、足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游泳、 健美操、健身、高尔夫、橄榄球等。

可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大众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体育产业经营开发、教育各阶段的体育教学以及社会健身指导等工作。

东莞市长安第一小学、东莞市莞城实验小学、东莞外国语学校、东莞市松山湖实验中学、巨人体育、深圳红山中学、东莞虎芽体育、东莞正洲体育、东莞市松山湖篮球协会、东莞雄飞体东莞市大朗镇教育集团等。


培养成果

近年来,我院学生在国内外各类高水平赛事中屡创佳绩,“互联网+”、“挑战杯”等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本科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广东省大学生艺术展演、广东大学生校园文体艺术季、亚洲国际艺术大赛、广东大学生科技学术季、大学生体育联赛和锦标赛等各类竞赛中不断突破屡获佳绩。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国赛一金一银一铜的佳绩,荣获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一金一铜,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国赛一金一银,第十七届、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赛一等奖。近三年共获得各类奖项476项,其中文体竞赛类奖项 230 项。总获奖人次486人,其中前三等奖获奖人次 191人。近三年我院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共43人,考取公办教师共283人,人数逐年上涨。就业率稳健,2024年我院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9.62%,在全校中排名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