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English

“数智赋能,AI助力”:学院举办教学与科研探讨座谈会

作者: 时间:2025-03-22 点击数:

为深入探讨教育领域的前沿问题,推动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为教育事业的进步贡献力量。3月20日,我院举办教学与科研探讨座谈会,诚邀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李政涛教授作主旨演讲,并请成功申报省部级与国家级科研项目的教师分享了课题申报经验。学院领导、各系负责人、青年博士、骨干教师等参与座谈,会议由余意院长主持。

    座谈会伊始,李政涛教授作“数智技术如何真实且深度地改变中小学教育”主旨演讲,从数智教育需要改变什么、需要如何改变、需要解决什么、需要避免什么四个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

李政涛指出,人工智能的出现对传统基础教育产生了体系性的颠覆,它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的价值、对象、课程、教学、学校和思维等体系。他认为,在新体系中,“以ChatGPT为尺度”重新定义了好教育、好学校等概念;“以人机共育为对象”拓展了教育的边界;“以新三维目标为核心”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以人机全流程对话与赋能为机制”创新了教学模式;“以多维融通为标志”变革了学校的功能和存在方式;“以共生共长为内核”转变了教育思维。这些变革共同推动了基础教育体系的整体革新。

李政涛强调,数智技术将真实且深度地改变中小学教育,教师要从理念到教学方式、方法,再到教学习惯全面改变,培养出适应新时代的人才。他指出,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教师的好助手,实现以智助教、以智助学、以智助研、以智助管、以智助评。此外,李政涛指出在观念转变、体验深化、能力提升、思维更新方面,让技术服务于教育初心。

此外,李政涛提出了在推动数智技术与教育融合的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他表示,变革的目的在于要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立德树人,培育数智时代需要的理想新人,采用数智时代的育人方式培育新人,并通过技术提升教育质量,减轻师生负担。变革的具体行动则分为两个方面,横向来看,需明确AI时代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与学习内容,培养学生运用AI的能力,并实现数智化全学科、全主题覆盖;纵向来看,则需贯穿教学全过程和教师全技能,形成“六课技能”。

最后,李政涛回答了在变革过程中需要避免的问题,即需要避免“穿新鞋走老路”和“穿新鞋走错路”。避免“新鞋走老路”即要求教师在关注技术更新的同时,教育目标不能仍停留在应试层面;同时还要防止技术主导课堂,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防止技术成为阻碍学生活力和课堂活力的因素。避免“新鞋走错路”即要求教师要坚持教育的理想、信仰,让教育技术为教育初心服务;要关注现代孩子阅读习惯变化,引导他们保持对文字的敬畏;要明确“人师”的独特价值,避免被“机师”完全替代;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创造观点的能力,在便捷获取信息的同时,重视思维与逻辑的培养。

    主旨演讲结束后,我院李茂菊、李楠、黄琼三位教师分别分享了自己的省部级、国家级课题申报经验。

李茂菊博士从论题产生、课题论证、申报书撰写及课题的申报逻辑四个层面进行了分享。她认为,课题选题应与国家政策相结合,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在撰写申报书时还应具备专家思维,注重课题的问题导向性、价值性以及可行性。

李楠博士介绍了其国家级课题的情况及立项依据,并从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前期研究基础、预期成果及绩效目标、项目团队及任务安排等角度细致具体地分享了课题申报经验。

黄琼副院长结合自己的课题申报书从前提研究基础、选题确定与理论框架、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三个角度进行了分享。她表示,理论框架的构建、研究范式的形成以及探索传承生态是其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相关研究,助力湾区文化认同。

其后,李政涛教授又从评审专家的视角与课题申报者的视角分享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申报应注意的问题。他指出,在课题申报中,科学的论证往往是成功的关键,在此基础上还应注意申报书填写中的一些技术性问题,留心细节。

此次座谈交流,李教授的主题分享促进了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我们培养适应未来的优秀人才指明了方向。三位教师的分享以及李教授的指导点评从宏观与微观视角阐明了课题申报的一般逻辑,为接下来我院科研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了宝贵经验,夯实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撰稿:李文韬;一审:邝靖军;二审:周寿明;三审:张伟林)

东莞理工学院 Copyright©2013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5008829号 学院地址: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区大学路1号   联系电话:0769-22861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