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介绍

教育学院(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介绍

时间:2025-05-13 点击数:

一、专业定位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以下简称“汉师”)是东莞理工学院最早开设的本科专业(方向)之一。自创办以来,始终坚守“知行合一、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区位优势,服务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致力于培养适应新时代教育变革需求的优秀中小学语文教师。

本专业自2014年起由教育学院(师范学院)承办,依托学校综合优势和学院师范教育资源,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学生语言文学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协同提升

汉师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突出,平均就业率高达99%,连续多年稳居全校前列。其中,平均就业对口率达97%,95%以上的毕业生生扎根粤港澳大湾区各级公办、民办中小学校,活跃在教育教学第一线。此外,部分优秀毕业生成功升学至境内外知名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如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教育大学等。

二、培养目标

汉语言文学)专业坚持“知行合一、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立足东莞,(师范面向粤港澳大湾区,致力于培养能够适应新时代优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热爱教育事业,具有笃厚的教育情怀、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素养和语文教育教学能力,具有较强的班级管理和综合育人能力,具有较强的反思创新意识、教学研究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能在中小学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三、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制四年,修业期满、成绩合格,并达到《东莞理工学院普通全日制学生学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相关规定的毕业要求,授予文学学士学位。按照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一践行三学会”的新要求,毕业生应具备以下素养:

毕业要求

践行师德

师德规范

拥有坚定的思想政治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具有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及行为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教育情怀

热爱教育事业,认同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理念与价值,有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和学生观,尊重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岭南的地方文化和人文传统,具有一定的跨学科素养和科学探究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发展需求,有爱心、责任心、工作耐心和细心,立志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四个引路人”

学会学习

学科素养

掌握中国语言文学知识、语言文学理论,具备阅读、鉴赏、表达能力,理解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涵;了解语文学科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价值;了解语文学科与历史、哲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的联系;了解学习科学的相关知识。

教学能力

熟悉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小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认知特点,能够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运用语文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具备教学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学会育人

班级指导

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中小学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与基本方法,能够承担班主任工作,组织中小学德育、心理健康等教育活动。

综合育人

掌握中小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掌握学科综合育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了解社团组织建设的工作规律与方法。

学会发展

学会反思

具备终身学习理念,具有专业发展的自我意识;了解语文学科发展前沿和国内外基础教育发展趋势;了解并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知识和实现路径,明确专业发展的方向;合理规划教师职业生涯,具备批判性反思精神,不断增强创新意识。

沟通合作

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意识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四、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包含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及实践环节,集理论知识与实习实践于一体。其中通识课程由思想政治、七大模块理论课及通识类实践组成。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模块、信息技术模块、艺体技能模块、人文社科模块和实践模块。专业课程类型多样,包括产教融合课程、双语课程、交叉课程、项目化课程等。专业核心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概论、美学原理、外国文学、语言学概论、阅读与写作、中小学语文教学法等。实践环节由专业类实践与课外实践组成,专业类实践包括专业实践、岭南文化考察、教育创意工作坊以及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实习;课外实践活动包括德育教育、创新创业、特色体育、高雅美育、劳动教育、知行课程。

特色课程:鲁迅作品专题、现代经典诗歌解读、经典研读系列、应用语言学研究等。

五、师资队伍

本专业共有专业教师21人,其中,教授、副教授7名,博士11名。近5年,专任教师承担了教育部、省市级教科研项目30项,3人被评为先进个人,3人获得教学质量优秀奖;4人获得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三等奖,3名教师获课程思政教学大赛一、二等奖;校级优秀教师9人,先进个人4人,优秀教育工作者2人。

六、教学条件

本专业实习实践基地20个,其中,有四个省级教师教育示范性实践基地。拥有微格教学实训室7间,琴房10间,建有综合实训室(含STEAM创新教育研究中心)、资料室、普通话培训测试站、展览厅、书画室、美工室、智慧教室、心理咨询室、心理沙盘实验室、舞蹈教室、合唱排练厅等。专业设施完备,书籍资料和数字教学资源丰富,能够充分满足学生专业学习、研究、实训和实习实践的需求。

七、专业特色活动

(一)求知读书会

弗朗西斯·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书籍是传承人类知识的载体,读书会则是为学生提供阅读分享与交流的平台。每两周共读一本书,目前,已举办81期活动,求知读书会(前身是汉师一班读书会)是东莞松山湖读书会联盟成员,以此促进大家多读书、读好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求知在路上。    

(二)学术活动:“师说”论坛

韩愈曾说过:“圣人无常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不只是学校里的老师,还有学校外的老师;不仅有专家、名师,也包括成长中的师友们。“师说”论坛,以“借古人之言,致敬传统,追随先贤脚步,砥砺德行”为目标。论坛不仅邀请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做客论坛,分享他们的教育理念;也邀请中小学一线的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聆听他们的教学感悟;还邀请社会上致力于教育产业的有识之士,了解教育的社会现状。论坛的中心就是为广大师生构建一个面向未来的学习共同体,搭建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为同学们的发展创造更为多元化的空间,目前已经开展活动54期。

(三)莞工文育经典研读

莞工文育·经典研读是东莞理工学院校园特色文化品牌项目,旨在通过精心策划和实施一系列师生共读以及沉浸式阅读活动(如经典文学角色扮演或创意改编等),该项目融合道德、智慧、体育、美育、劳动及科技等多个维度,形成了一个六位一体的育人体系,旨在通过研究式、沉浸式阅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为地方高校注入文化自信,推动其实现高质量、内涵式的发展,目前已经开展经典研读活动11期。

                     图1 六位一体的传统文化经典研读项目

(四)校外暑期实践——暖风志愿服务队乡村支教

“暖风”社会实践队成立于2015年,是教育学院(师范学院)打造的标志性志愿服务品牌。团队坚持“服务社会、奉献爱心、锻炼成长”的理念,连续多年奔赴粤北韶关等地,围绕乡村儿童成长、家庭教育、语言推广、文化传承等主题,开展调研、支教、帮扶与公益宣讲,致力于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团队先后荣获全国“推普脱贫攻坚”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入选团队(广东省仅10支)、第五届“莞工之星·团队之星”、粤港澳大湾区高校青年社会创业大赛铜奖、东莞理工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原“互联网+”大赛)省赛铜奖、“劳动教育活动示范项目”“先进志愿服务项目”等多项荣誉。

“暖风”不仅是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的成长平台,更是锻炼教育情怀、培养专业能力、提升综合素养的重要实践课堂。

(一)(五)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拓宽学生国际化视野

自2023年以来,专业还致力于构建国际化的教育氛围,通过与境外高校的广泛交流合作,实施“人才请进来”与“学生走出去”的双向策略。这一策略不仅为学院带来了世界各地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学理念,也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学术交流机会。在“人才请进来”方面,学院积极邀请境外学者,通过举办讲座等活动,为学生带来最前沿的学术动态和国际视野。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术生活,还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在“学生走出去”方面,2024年6月,两个专业11名学生参与香港第八届大学生人文研讨会参与等。

       

 图2国际学术周系列讲座          图3 学生赴香港参与学术交流